11省份上调养老金,上调窗口已打开
北京时间四月二十日消息。据媒体相关新闻报道了解到,养老金数额,上涨与否,国家政策未来将对其进行如何调整,与之相关的话题一直是民生的关注点,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1月1日起,已有11个省份实行新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其中,多省份明确表示,对65岁及以上高龄人群、超过最低缴费年限人群予以倾斜。
11省份率先开启上调窗口
今年3月,人社部与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为2018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8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至此,我国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已实现15连涨。
同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近年来也呈现上涨的态势。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2019年至今,已有山西、广东、河北、河南、宁夏、黑龙江、青海、西藏、江苏、云南、江西等11省份陆续发布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具体实施意见。
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48元提高到170元。河南省宣布,决定从2019年1月1日起,将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98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江苏省则发文称,将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48元……
同时,还有不少省份调整了个人缴费的档次标准。例如,青海省增设4个较高档次标准。山西省将最低缴费档次和最高缴费档次分别调整为每人每年200元和5000元。云南省则增设3000元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可按13个缴费档次标准进行缴费,最低100元,最高3000元等。
对65岁及以上人群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来看,各省份在确定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具体方案中,均体现了对高龄人群、超过最低缴费年限人群的倾斜。
比如,山西省提出,对全省65岁及以上参保城乡老年居民增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元。广西发布调整方案显示,给65岁及以上参保城乡老年居民加发老年基础养老金。
部分省份对参保人年龄段有更细致的划分。河北省提出,向65周岁及以上参保老年居民倾斜,领取待遇人员年满65周岁后,基础养老金在基数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元;年满75周岁后增加2元;年满85周岁后增加3元,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分担。宁夏则提出,年满6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乡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2元;年满70周岁不满75周岁的,每人每月增加4元。
在缴费年限奖励上,青海省明确,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月加发基础养老金10元。河北省、山西省指出,累计缴费年限超15年,每多缴1年,每月增加1元。江西省则提出,缴费年限超15年,每多缴1年,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2%。
人社部、财政部曾发文明确,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65岁及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予以适当倾斜;对长期缴费、超过最低缴费年限的,应适当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不长,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年居民没有缴费或缴费年限不长,无个人账户养老金或金额较低,但他们过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负责人进一步称,地方应对长期缴费、超过最低缴费年限的,适当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这是从待遇“出口端”激励个人长期缴费。[!--empirenews.page--]
业内:养老金可考虑投资企业债券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曾指出,2018年,无论是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还是到账资金都有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作取得实效。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392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5898万人,有4900多万贫困人员直接受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则认为,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够激励居民多缴费、长缴费,增加个人养老金积累,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的支付水平。
在养老金投资的诸多渠道中,不得不提的是养老金入市作为保值增值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颇受关注。
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认为,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不小。他建议,养老金可以考虑投资企业债券。“尽管投资企业债券的风险也很高,但是由于在中国企业债券很多是国企债券,风险要小很多,而且所投项目未来的收益是可以预期的。”杨立雄说。
人社部基金监督局局长唐霁松则表示,为了应对基金投资运营风险,应当推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引导地方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鼓励地方继续并扩大基本养老金的委托投资规模。
相关阅读
报告称2035年养老金耗尽结余,80后没退休就花光?
4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仅从制度赡养率上看(不考虑人均待遇的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在不断提升。简单地说,2019年是由接近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者,到了2050年则是几乎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1个离退休者。
此外,《报告》还预测,在“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4月12日,新京报记者针对“养老金将于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的预测,就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如何推迟养老金耗尽累计结余时间点等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empirenews.page--]
【预警信号】养老金结余预计2035年耗尽
新京报:《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35年我国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耗尽。你如何看待这一数据测算以及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
董登新:养老金到2035年耗尽的结论是一种理论假设,也是一种预警信号。意味着现有制度,模式不变的话,有可能到2035年,我国的养老金结余就穿底了。这种预测是欧美国家通行做法,是国际惯例。像美国,每年都会有至少两个版本的预测,一个叫乐观模型,一个叫悲观模型,在预测期限上,也有10年期的预测,甚至70年期的预测,这类预测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前提,比如缴费率不变,人口死亡率不变、人口寿命不变、退休年龄不变等。
目前,我们养老金的精算和预测,基本上都是模仿美国的做法,根据美国的预测,他们的养老金耗尽的时间和我国是差不多的,但丝毫不影响美国养老金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养老保险的精算和模型的预测只是刚刚起步,还非常缺乏经验,基本都是模仿、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模型,也没有形成一套非常科学、成熟的精算办法。
中国要尽快建立一套成熟的养老保险的精算和预测模型,这个使命和任务应该属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他们必须来做这项工作,其他的机构、民间团体只是义务性的,他们采用的方法不一定科学,也没有责任对国家的养老保险做精算或者预测,而唯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应该来承担精算和预测的责任,从而提出应对之策,这也是国际惯例。
张盈华:报告中对做测算的假设都做了说明,比如将单位缴费比例定为16%、将目前财政补助的增长率顺延到以后年份等。按照测算,我国从2028年开始,当期基金的收入将会小于当期基金的支出,但还有累计的结余。不过,到了2035年,将当期基金收入、财政补贴和上一年基金结余加起来用于支出,也已无法满足当年基金支出的需要。也就是从2035年开始,就需要调用战略储备基金,来满足基金收支的需求。这个预测,实际上是反映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风险点,即养老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为了避免措手不及,我们应当提前有所准备。
【社会影响】80后退休领不到养老金了?
新京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这是否会对普通老百姓领取养老金有影响?是否真的等到80后退休会领不到养老金?
董登新:作为国家的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不会破产的,也不可能出现养老金发不出、无法支付的情况,基本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信用担保,中央财政兜底,因此养老保险是信用最高的,不会违约,也不会有风险,而且对老百姓而言,基本养老保险是稳赚不赔的。
张盈华:老百姓担心今后领取养老金会出现问题,这种担心是正常的。因为基金累计结余耗尽之后,养老金还能否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按照现在的待遇替代水平去发放养老金,这些问题普通老百姓肯定会担心的。
但现在网络上有一些说法,说80后退休金就没了,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养老金是现收现付的,只要下一代人在工作缴费,上一代人就能一直领取养老金。不过,由于人口老龄化长期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如果还按现在的退休办法,制度赡养结构就会继续恶化,养老金的待遇肯定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增长了,否则工作一代是不堪重负的。为了退休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工作的人就要及早多储备,尽早做预防。现在80后、90后甚至马上开始工作的00后,都可以早一点加入养老金的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通过长期投资和积累,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金之上增加补充养老金。[!--empirenews.page--]
【出谋划策】延长退休年龄or推进全国统筹
新京报:如何才能推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点?你认为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时间点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董登新:要推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点,可以加以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改革,调整一些定量。比如说调整缴费率、退休年龄等,又或者是控制养老金的增长速度、加大国有资产划转、推进全国统筹、延长退休年龄等等,这些办法都可以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改善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从而改变模型预测的结果,而目前,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做到的。
要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时间点,最主要难度是,一方面,缴费率提高是不太可能的,缴费率调低是刚性、惯性的,但是要往回、往上调,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老百姓也比较敏感,所以执行难度也比较大。现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快国有资产划转,充实社保资金,操作比较简单,效果也立竿见影。另外,将来养老金的增长速度也要慢慢放缓,与CPI涨幅相适应,过去连续11年来,养老金每年提高10%,将来不可能再出现,甚至维持最近两三年每年养老金提高5%的难度也非常大,未来,每年养老金增长水平维持在2%、3%,可能是常态。
张盈华:实际上,出现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是制度赡养率和参保人群年龄结构的问题。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法定退休年龄是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职工60岁,实际上还有不少人早于法定年龄退休的,而预期寿命是在不断延长的,这样的话,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率就会越来越高,既不能提高缴费率、也不能降低待遇,那么养老金制度肯定是很难持续的。
累计结余基金耗尽,应急的办法就是动用储备基金。因此,现在要加快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步伐,做大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规模。
从根本来看,还是要改变制度赡养率,这是最公平、最合理的措施,因为制度赡养率低的时候工作一代的缴费负担就轻一些,可寿命延长了、制度赡养负担重了,让那时工作的一代多缴费,显然是不公平的。最合理的方式是,退休年龄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向后推延,也无需推延到很晚,只需要保证制度赡养负担在各代是平衡的就行。目前来看,由于预期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没变,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之间的间隔就超出了合理区间,预期寿命延长了,但退休年龄并没有随之延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领取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对基金消耗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报告》里除了提倡要更多地划拨国有资本、增加基金积累外,更主要的是提出,要改变我们的退休年龄,改变制度的赡养结构,让制度赡养负担回到合理轨道上。
其实这些措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难度,比如说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现在进展速度有点慢,要推动的话,还是要再增加一些决心和力度的。
再一个难度就是推迟退休年龄。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是公众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所以就需要更多的讨论,问题越说越明,才越能争取更多理解。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推迟退休年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要推迟退休,它其实是有弹性的,老百姓可以按照现在的年龄退休,但领取的待遇就会比推迟退休的人要少一些,或者提前退休的待遇增长不会有推迟退休的增长幅度那么大,这就鼓励大家多工作,自愿延迟退休年龄。其实,最根本还是需要大家的理解,从心里真正理解人口老龄化的客观现实、真正理解这对工作一代形成的额外压力,就会理解推迟退休年龄的意义了。
第三个是推动我国养老金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发展。目前,这两个支柱都太弱了,参与的人太少了,需要大力推进,使其成为第一支柱的有力补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