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指出真菌已适应变暖后环境 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真菌疾病不断扩大
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Bio》7月的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或是导致超级真菌出现的原因之一。因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特性被称为“超级真菌”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可能是气候变化引发新致病真菌出现的第一个例子。随着全球变暖,真菌已开始适应更高的温度环境,真菌疾病有可能在21世纪不断扩大。
“超级真菌”——耳道假丝酵母菌
这种真菌被称为耳念珠菌(C.auris),2009年在日本一名70岁妇女的耳道中首次发现,此后迅速在全球传播开来。
2013年在英国发现了感染耳念珠菌的首例病例。自那以后,耳念珠菌在英国境内感染了200多名患者,并导致8人死亡。
当地公共卫生专家对这种真菌的迅速蔓延感到担忧,这种真菌被比作“超级病菌”,因为事实证明,它对三种主要的治疗药物都具有抗药性。
但研究人员现在认为,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耳念珠菌已经进化到能够在反映身体内部温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36到37摄氏度的温度使人体本身成为这种超级病菌最完美的繁殖地。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分子微生物学专家阿图罗·卡萨德尔博士(Arturo Casadevall)说:“人类很少受到真菌感染的原因是,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真菌不能在人体的温度下生长。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生物体已经适应了更高的温度。随着适应性的不断提高,它们突破了人体的保护温度。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我们现在甚至还不知道的新的真菌类疾病。”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耳念珠菌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生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对高温的适应性是出现耳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之一,他们呼吁加强监测,以观察可能出现的新疾病。
卡萨德尔博士补充说:“这项研究表明,这是真菌适应更高温度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全球变暖将导致更加耐热的真菌谱系生存下来,这样它们就能突破哺乳动物的热隔离区。”
牛津大学医院的传染病和医学微生物学高级研究员兼荣誉顾问大卫·艾尔(David Eyre)博士说,“我们所知道的是,这种真菌可能已经存在了数百或数千年。但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因为患者感染而被发现。”
在新研究中,美、荷两国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比较了耳道假丝酵母菌及其近亲菌种的温度敏感性。他们发现,与大多数不耐受哺乳动物体温的近亲相比,耳道假丝酵母菌的高温适应性更强,能在更高温度下生存。研究人员认为,对高温的适应性是耳道假丝酵母菌出现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全球变暖是促成该真菌出现的重要因素,也是在三大洲同时出现3种不同真菌进化枝的原因所在。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真菌已开始适应更高的温度环境,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更耐热的真菌谱系出现,进而引发一些新的真菌疾病。耳道假丝酵母菌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引发新致病真菌出现的第一个例子。而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21世纪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真菌疾病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人类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延伸阅读
真菌感染症状
1.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真菌感染怎么办?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